新知|多巴胺,把“手”伸进了梦里
利用医学手段干预睡眠障碍、改善生活方式,不仅可以改善睡眠,还可以对由睡眠障碍引发的疾病起到一定的逆转作用。新华社发
每年的3月21日,是世界睡眠日。睡眠时做梦是人们穿梭于虚幻与现实之间莫可明说的生命体验。然而,做梦时人脑发生了什么,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“为什么要睡眠”“人类为什么会做梦”这两个问题一度被《科学》杂志列入“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”中。
最近,科学家们找到了大脑进入梦乡的“钥匙”。在国际学术期刊《科学》新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的成果中,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北京大学研究发现,多巴胺在大脑中的基底外侧杏仁核区域(BLA)升高,是启动快速眼动睡眠的关键。
快速眼动睡眠由多巴胺信号引起
梦醒时分,我们可能大概记得刚才做过了什么样的梦,却不知道在整个睡眠周期,脑内的各种神经元、脑信号经历了一番怎样的“奇遇”。
“目前,我们对睡眠的理解,主要基于对哺乳动物睡眠的研究。”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明哲说,区分哺乳动物不同睡眠—觉醒状态的核心指标是脑电图。
按照脑电频谱特征的不同,睡眠—觉醒周期可分为觉醒期、快速眼动(REM)睡眠和非快速眼动(NREM)睡眠。其中,人类的NREM睡眠又可以细分为N1、N2、N3期。
健康人入睡时一般先进入NREM睡眠,但新生儿可由觉醒直接进入REM睡眠。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首先从觉醒状态进入N1期,此时人逐渐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,出现缓慢眼动,心率、体温开始下降。数分钟后进入N2期,此时全身肌张力降低,几乎无眼球运动。进入深睡眠的N3期后,肌张力进一步低下,不易被唤醒。深睡眠结束后,再次转回N2及N1期,而后进入REM睡眠。
REM睡眠的特征是肌张力消失,但高频眼动阵发,肢体远端的肌肉和面部表情肌可有短暂肌电活动。
据介绍,健康成人的N3期睡眠多出现在前半夜,而REM睡眠在后半夜时间更长、密度更高。整夜总睡眠时间中,觉醒时间占比小于5%,N1期时长约占5%—10%,N2期约占50%—60%,N3期约占15%—20%,REM期约占20%—25%。
不过,这并非一成不变。据研究,一般而言,整夜总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。
梦是如何产生的?梦的功能是什么?梦是睡眠中真实的思维痕迹还是醒来后的虚构回忆?这些难题一直令科学家着迷。
对于人类而言,REM睡眠是梦的多发时期,但梦和REM睡眠并不等价。
20世纪50年代,美国学者阿瑟林斯基与克莱特曼通过记录睡眠中的脑电、眼电和肌电,发现了REM睡眠。他们唤醒并询问处于不同睡眠阶段的志愿者,发现有74%从REM睡眠醒来的人报告自己做了梦,而这一比例在NREM睡眠期仅有17%。后人通过修改询问方式,把“是否做了梦”改为“苏醒之前脑海中出现了什么”,并大量重复试验,认为REM睡眠与NREM睡眠都能产生梦境,且两种梦常常难以区分。
对于REM睡眠,人类已经掌握诸多规律。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杨元魁博士曾公开表示,REM睡眠中,人脑会把大量存于脑中的经验和知识提取出来,并与白天所学、所见、所听、所想交织在一起,进行复杂随机的加工。这个阶段会删除人脑认为无用的记忆,所以对脑的记忆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。
然而,NREM睡眠为何会转向REM睡眠,二者是如何循环进行的,人类大脑如何调节睡眠,这些都尚无结论。而睡眠如何促进人类做梦尤其令人费解。
不过,在此次研究中,科研人员似乎捕捉到从NREM睡眠向REM睡眠“切换”的蛛丝马迹:NREM睡眠期间,基底外侧杏仁核的多巴胺的短暂增加,会终止NREM睡眠,并启动REM睡眠。多巴胺作用于基底外侧杏仁核中表达多巴胺受体D2(Drd2)的神经元,会诱导NREM睡眠到REM睡眠的转变。
嗜睡症的猝倒神经生物学模型或需调整
日常生活中总有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到快乐,比如,展开一段甜蜜的爱情、吃到美味的食物、买买买或者刷手机。有人说,因为这些活动能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,而多巴胺能给人带来快乐。
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,它可以调节神经细胞的活动,使我们感到愉悦。
然而,这种快乐又总是短暂易逝,或者让人感到矛盾。度过初恋期的情侣,彼此的热情越来越少;期待好久的快递,开箱后常常就不香了;刷短视频时,明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,可还是管不住一直向上滑动的手指。
看来,多巴胺的作用机制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上一篇:「健康新知」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
下一篇:没有了